首頁 學術連結研究亮點

 
研究亮點
2022-09-19 / 
林孟賢 / 
瀏覽人數:492 
台灣人文創新學士學位學程110年8月至111年1月學術亮點
【跨領域知識重構,培育未來台灣文化產業的重要人才】
台灣人文創新學士學位學程於2019年8月成立並開始招生,目前已有兩屆的學生。成立宗旨為因應全球知識傳播與文化產業型態的轉變,以台灣人文知識為核心,兼及拓展跨文化視野,希冀培養能夠針對台灣文化內容產業進行深度思考與創新實作能力之人才。
因此在課程規劃上,分為「寫作」、「影像」與「數位」三大類導向的課程模組。每一發展導向的課程模組均包含「台灣人文核心」、「跨文化」與「文化新創」相關課程,貫穿大學四年學習歷程,藉此結合人文學專業知識、跨國視野與實作訓練,培養日後生涯規畫所需具備的綜合應用能力。除了三大類導向的課程模組,本學程秉持跨學科、跨領域、跨媒介的學習精神,亦鼓勵學生自行規劃感興趣的選修課程,探索更多元、寬廣、創造性的發展方向。
所以在師資組成上,本學程除兩名專任教師外,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的八名專任教師也擔任課程教授的主力,此外文學院的其他系所,包括中文系、外文系、歷史系、圖資所、文創學程的教師,也根據專長與課程需要,支援相關課程,務求讓學生可以達到真正跨領域學習的成果。
另外為了讓學生能夠將所學,成功轉化為未來投入文化內容相關產業的能力,本學程一方面透過邀請國際級的文化創意產業學者,韓國外國語大學人才融合學部林大根教授舉辦國際學者講座,介紹當前全球的文化內容產業發展趨勢;二方面本學程針對同學需求,策劃舉辦「台灣人文創新實務研習營」,邀請數位轉譯、電視媒體製作、電影專案企劃、策展實務、雜誌編輯、出版行銷等相關領域的業界專家來授課。三方面,本學程與台文所合作執行由美國川流基金會(The Chuan Lyu Foundation)李華林董事長捐贈中興大學設立的「川流台灣文學駐校作家」,進行課程創新規劃,邀請楊双子、瀟湘神、陳又津、盛浩偉等年輕世代作家駐校,提供同學在文學與歷史、動漫化、遊戲、採訪、出版的跨媒介實踐等實務應用上視野的開拓。
本學程自110學年起聘任洪鈞元助理教授教授專任,負責「影像」與「數位」的相關課程,洪鈞元教授不僅在繪畫與複合媒材、錄像藝術、當代藝術思潮、數位剪輯與後製特效,更是在國際屢屢獲獎的年輕世代藝術家。曾榮獲第九屆塞爾維亞Holywood Serbia國際影展最佳實驗影片、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SmolShorts獨立影展觀眾票選獎、韓國首爾EMF梨花電影節入圍、法國Rencontres Internationales Paris/Berlin影展入圍、丹麥哥本哈根60秒短片藝術節評審團十大最佳影片及觀眾票選獎、西班牙馬德里AFIAS動態影像節入圍、日本東京Hors Pistes電影節入圍等。而他近年的研究方向,也成為本學程重要的學術亮點,以下列舉兩項:
(一) 洪鈞元〈數位模組的想像溢位—陳永賢《斗室棲居》系列的時間雕塑〉,2021年10月09日於朱銘美術館線上研討會發表宣讀,已通過收錄於《雕塑研究》期刊之中。本篇論文分析錄像藝術家陳永賢,以貼近數位時代的獨到觀察,利用3D掃描技術所進行的《斗室棲居》(2019)系列創作。本文從數位時代與錄像藝術的相關通論,進行數位轉換影響之下,當代錄像藝術的媒介特質分析,進而反映出陳永賢作品中的時代位置,藉此銜接媒材特性底下,藝術家如何擴延至時間意識的探索。換言之,解析數位工具在當今的錄像藝術創作,不僅能理解作為創作媒介的技術表徵,也回應了媒介演進的意義,並突顯出一種碎形結構的時間特質,藉此探究並對應於陳永賢作品及創作方法中的時間層疊,則能更清晰的發掘藝術家作品當中的時間厚度。

(二) 洪鈞元〈系譜匱缺下的撿拾與拼湊—臺灣錄像藝術發展研究之困境〉,2022年4月1日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所)主辦的「論述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因有感於臺灣錄像藝術發展研究相對於其他領域較為缺乏,而透過本文反思此研究論題所產生的困境,並試圖提出解決方法,此論文亦為申請人本次研究計畫的延伸書寫。文章根據「史觀組織」的建構、「研究取樣」的價值,以及錄像藝術「認識論」於臺灣發展脈絡上的意義,提出解決此系譜發展研究上困境的方式,並參照芝加哥藝術學院於1976年開始建置Video Data Bank檔案庫之概念,回應臺灣當前的相關藝術資料庫平臺,因為涵蓋範圍廣泛,而難以聚焦於臺灣錄像藝術發展研究上的單一關注。據此,期待未來能獨立建構出臺灣自身更為完備的錄像藝術資料庫平臺。